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国考与古代科举有什么区别?深度解读科举等级制度

国考与古代科举有什么区别?深度解读科举等级制度

2020-11-04 22:32:22 来源:盘龙历史网

  古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第一届科举考试举行。当时主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的办法当时虽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在中国的人才选拔历史中开创了新的篇章。

  ·

  唐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两类。常科科目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为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主考。

  ·宋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常科的科目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元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

  明时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正统年间的商辂一人而已。

  ·清

  清代的科举制度,民族歧视色彩严重,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享有特殊的优特。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包括童试、岁试、科试。童生合格就可以当“秀才”。秀才一年考一次,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科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会试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本文标题:国考与古代科举有什么区别?深度解读科举等级制度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1794.html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古代科举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