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唐朝高等学府-唐朝高等学府设立改变了贫穷学子的命运吗

唐朝高等学府-唐朝高等学府设立改变了贫穷学子的命运吗

2022-11-22 11:46:42 来源:盘龙历史网

  古有科举,今有高考,都是贫寒学子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古代科举制隋朝诞生,但其是在唐朝发展壮大。唐朝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而制举则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唐朝高等学府则是教导学生的地方。

  唐代的科举源于隋朝和隋朝又有所不同,允许学子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不必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唐朝的科举大大降低了考生报考的门槛,不少清贫的文人通过科举脱颖而出,功成名就。

讲学

  唐朝常举的科目是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两科,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据说,唐玄宗时期,考生多达三千人。

  考生分生徒和乡贡两种,生徒是在唐朝高等学府或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因此唐朝各个学馆如同雨后春笋,其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当属唐朝的高等学府国子监 崇文馆 弘文馆。

  唐朝设国子学,学生人数仅三百余人,学生大多都是贵族子弟,教师二十余人。后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将国子监设定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相当于我们先现今学校的校长,是国子监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主簿各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事宜。有些类似教导主任和招生办主任。唐朝的国子监,曾改名为司成馆、成均监,其后又恢复原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武德时期,于门下省设修文馆。在太宗年间,改名弘文馆。设学士,负责校正图籍,教授生员;学士在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可以参与其中。设校书郎,负责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负责全馆馆务。学生仅数十名,都是皇亲国戚及京中贵族子弟,师承学士,学习经史书法。后改名弘文馆。

学府旧址

  太宗贞观年间,设崇贤馆,有学士二人,管理经籍图书,教授生员,如门下省所属弘文馆中教师之职。学士之下有校书郎二人,负责校理书籍。肃宗年间,宰相同时担任学士,处理馆务。同时崇文馆也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唐代设“崇贤馆学士”,侍讲宫中。同时崇文馆同国子监、弘文馆,是唐代的贵族学校。

  因这三间学府生源大多出身名门,因此,对贫穷学子来说,连大门都进不去,更不要说有所裨益了。各地生徒多是出自本地的学府。


本文标题:唐朝高等学府-唐朝高等学府设立改变了贫穷学子的命运吗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9062.html

相关内容推荐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