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2022-12-05 22:55:01 来源:盘龙历史网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姓仉,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她的丈夫是鲁国公族孟孙的后裔。她生下孟轲不久,丈夫就不幸染病身亡,,她不得不既当慈母、又当严父,担负起抚育与教养孟轲的重任。

  孟轲小的时候,他家住在墓地附近。放眼望去,坟墓一座连着一座。小孟轲与小伙伴们在门外嬉戏的时候,有时会看到人们扫墓,祭祀死者,有时会看到出殡送葬的热闹场面。富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孟轲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影响,常常与小伙伴们一起模仿大人的活动,玩起扫墓、出殡之类的游戏来。这一天,孟母做好了午餐,喊正在门外玩耍的小孟轲进屋里吃饭。她一迈出大门,只见小孟轲与小伙伴玩得正欢。孩子们分成两伙,一伙在墓地的空地上挖坑,一伙排成两列纵队,中间四人以四根绑扎成“井”字形的木棒作道具,作抬棺材状,最前面的四个小孩以手作道具,作吹吹打打状,其他小孩或嚎啕大哭,或低声饮泣,扮演送葬者,而小孟轲则正在墓地里挖坑,准备安葬死者。孟母看到这一情景,不禁愣住了。她想: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多么强啊。大人们祭扫,他们也模仿祭扫,大人出殡、送葬,他们也就对出殡、送葬进行模仿。好的活动,能给孩子以有益的、积极的影响,不好的活动就会给孩子以有害的、消极的影响。孩子就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绢,环境犹如一口染缸,白绢放进不同颜色的缸里,就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谁说不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呢?

  

孟轲


  小孟轲回来了,满手是泥,连手指甲缝里也嵌满了泥土,再看看他的面庞上也沾满了灰尘。由于是趴在地上挖,裤腿上也满是泥土。小孟轲几乎成了一个小泥人。孟母真想在他的小屁股上扇几巴掌,或者严词训斥他几句,让小孟轲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考虑孩子太小,缺乏鉴别力,根本分不清是非,况且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我们作父母的要注意引导、注意教育啊。于是孟母给小孟轲洗干净了脸和双手,给他换了干净衣服,然后让小孟轲坐下来吃午饭。小孟轲游兴未尽,他一面吃饭,一面还不时向门外张望,看在墓间玩游戏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回来了。孟母看到这里,便在心里盘算着,认定这里不是小孟轲居住的地方,决定迁居他处。

  孟母将家迁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这里更是热闹异常。每天天还未亮,商贩们便携带着货物从四面八方来到集市。各种各样的货物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小孟轲及其新的小伙伴整天总是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特别是对于一些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新奇的货物,小孟轲更是看了又看,瞧了又瞧;对于那些特别富有特色、极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吆喝声、叫卖声,更是听了又听,一点也不感到满足,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吆喝起来。这一天,孟母来到市集上,正在选购货物,猛听得一声非常熟悉而又带着一种稚气的吆喝:“又大又甜的梨子哟,不甜不要钱啊!”这不是小孟轲吗?孟母循声看去,只见空地上垒着一些大小不等的石子瓦片,这大概就是小孟轲及其小伙伴们的“梨子”,两个小伙伴在石子瓦片堆后席地而坐,与小孟轲一样,可能是扮演卖梨者,小孟轲则站在一旁,煞有介事地吆喝叫卖,以招徕顾客。果然,在小孟轲吆喝过后,有几个小孩走过来,装扮为顾客,并以小贝壳作货币来买“梨子”。孟母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这里的环境比墓地好不了多少。那里对孩子的影响不太好,这里又何尝不是这样'那里是吹吹打打,呼天抢地,披麻戴孝,焚烧纸钱,这里是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吆喝叫卖,自卖自夸,我如果不打算让小孟轲将来也经商做生意,就应该尽早迁出这个地方。这里也不是小孟轲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寻找一个环境比较好,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处所。

  孟母又迁居了。这一次,她把家安置在一所学校的附近。这是一所比较大的学校,老师不仅教授知识,使学生读书识字,写文章,而且把教化放在首要地位,讲述{L义、孝悌的大道理,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准则,使学生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应该怎样应对进退。这里每天书声朗朗,有的高声诵读“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泳思……”,有的大声唱读“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有

  的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有的读“粤若稽古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同学们见到老师要行礼,同学们每天初次见面,也要打躬作揖,与客人相见也有一定的礼节,很讲究揖让进退之礼。遇到祭祀或酬酢之类的重大活动,还使用礼器俎豆盛物,以示敬重。

  小孟轲对这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学校门前玩耍,有时和小伙伴比赛骑竹马,看谁跑得快,有时比扔小石子,看谁扔得远,更多的时候,是观察师生们的活动,特别喜欢听大孩子们读书,他们读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小孟轲有时竟听得入了迷。加之他天性聪慧,记忆力特别强,尽管他听不懂大孩子们所读的书的意思,但他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多久,他竟能背诵某些书中的某些句子了。

  小孟轲不再骑竹马、抛小石子,更不再玩送葬和商贾叫卖之类的游戏了。他或者和小伙伴们一道用大瓦片当作俎豆之类的礼器,里面盛上礼物,模仿大人们的祭祀酬酢活动,和小伙伴们交往,也讲起揖让进退的礼节来了。孟母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小孟轲回到家里,对母亲也讲起长幼的礼节来了,很有礼貌。有时也把在学校门前听熟了的诸如“天高地卑,乾坤定矣……”、“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之类的古文背给母亲听,母亲听着、听着,乐得脸上笑开了花。孟母心想:“这里才正是我儿子小孟轲应该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她决定在这里永远定居下去。等孟轲长到六岁时,孟母就送小孟轲进入这座学校读书。

  孟轲初进学校,读书还较为勤奋,久了就产生了厌倦情绪,觉得还是和小伙伴们玩耍快活。这一天,小孟轲没有去上学,而是找小伙伴们玩游戏去了,耽误了一天的学业。小孟轲回到家里,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轲回来了,孟母停梭问道:“学到哪里了?”

  孟轲答道:“还是昨天的。老师没教新课。”

  “没教新课?*孟母很快就意识到一定是孟轲逃学了,就拿起剪刀将所织的布剪断。

  孟轲大惊失色,便小心翼翼地问母亲为什么要把布剪断。

  孟母严肃地说:“你竟然逃学,,中止学业,这就像我剪断这机上的布一样而没有成果。贤人君子读书做学问,为的是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为的是显身扬名。只有读好了书,有了学问,居家才能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做事才能避免祸害。你现在不想学,不想读书,将来没有本领,就不免要做供人使唤的奴仆、佣人,就无法远远地

  离开祸患,这和通过织布来谋生而中途断织不再织布有什么不同呢?这怎么能使家人有衣服穿、有粮食吃呢?妇女如果不织布就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男子如果废学,不加强道德修养,不是沦为小偷窃贼,就是替人家做奴仆。”

  听了孟母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孟轲忙跪在地上说:“孩儿谨遵母亲之命,一定改过。”从此,孟轲致力于学六艺,旦夕勤学不息,每当深夜读书感到困乏,眼皮睁不开而昏昏欲睡的时候,他的7眼前便浮现出母亲引刀断织的情景,便又一次看到了母亲极为严肃的神情和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希望与期待的眼光。

  后来,孟轲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师,学习与研究孔子的学说,主张发扬唐虞三代之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倡仁政,认为人性本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怯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良好品德的萌芽。认为人具有这种良好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就像与生俱来的四肢一样。由于他对孔子思想、孔子学说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他成为继孔子之后而出现的最大的儒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可见,孟母对孟轲的教育所起的巨大作用。孟母既懂得为人母之道,懂得作为一个母亲的重大职责和作用,严于教子,从不姑息迁就,从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又善于因势利导,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善于利用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作好孩子的转化工作。<诗经·庸B风·干旄》的“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说的可能就是上面两种情况吧。正因为如此,孟母被奉为善于教子的典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也就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正是:

  瞻彼泰山百尺巍,

  孟轲贤母德徽徽。

  三迁渐化欣相得,

  一断严规识所依。

  奉孔崇曾须有道,

  修身冶性必防微。

  立言亚圣垂青史,

  教子虞韶和者稀。



本文标题: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10308.html

相关内容推荐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