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伯夷叔齐是谁?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什么意思?

伯夷叔齐是谁?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什么意思?

2022-12-25 07:32:23 来源:盘龙历史网

  大家知道伯夷叔齐是谁吗?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去看看。商代末期贵族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成为商周时期仁义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融入儒家思想并流传至今。

  伯夷和叔齐本是商朝贵族的后代,孤竹君想把皇位传给次子叔齐,然而叔齐恪守伦理,认为长子没有继承皇位,而是让自己继承,这是一种不义之举。当伯夷认为他的弟弟叔齐比自己贤能,所以让位给叔齐,叔齐拒绝接受,而伯夷则念及兄弟情谊。他不愿见到叔齐深陷囹圄,所以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收拾好行李,深夜离开了家。叔齐得知后,坚持要追赶伯夷。

伯夷叔齐

  过了山,过了崇陵,两兄弟终于在街上相遇。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感动,伯夷答应叔齐放弃沉重的家族企业负担,永远不回老家,去周国过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不像他们兄弟二人所想象的那样平静。不久,周国派兵攻打商朝。在叔齐和伯夷看来,附属国家攻击君主国,以下犯上被认为是一大逆不道的行为,但他们无法说服他们。周国攻打商朝的时候,是势如破竹。两支军队处于毁灭状态,人民过着不安宁的生活。战争带来的伤亡对于在两个大国之间奔走的伯夷和叔齐,来说是极其难以忍受的,他们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周国最终征服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悲愤之下,叔齐和伯夷拒绝与周人交往,不吃周国土地上的粮食。他们隐居在寿阳山,整天采集杂草,不久就死于营养不良。迄今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明确指出,叔齐伯夷饿死的地方是首阳山。

  在《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在乎旧恶。开头引用了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由此可见孔子对伯夷和叔齐“贤者”的评价态度。

伯夷叔齐

  文章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由此可见,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但这里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而是怀疑。伯夷和叔齐秉承了圣人之道,但他们的结局并不好。他们原本是商朝贵族,最后却以采薇来维持生计,饿死在山里。

  事实上,在孔子的七十二名贤才弟子中,颜回是唯一一个受到孔子称赞的人,但我们都知道颜回的结局是贫穷的生活,导致他在年轻时就去世了,留给他一生的遗憾。这就让人纳闷了,为什么儒家所尊崇的思想总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圣贤圣人很难自保,却又都果断地与这个社会隔绝,这是思想的禁锢,还是世界的落后。

  因此,结论是“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并不是正确的处事之道。其中的是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放在今天的社会上,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如果放在商周时期,人们的智慧不文明,礼仪严格,那就真的令人钦佩了。

  在古代,伯夷和叔齐受到高度评价。他们是受到圣贤高度赞扬、品德高尚的隐士和高层人士。他们的高气节受到《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经典的高度赞扬。太史司马迁把它们放在传记的首位,并称赞它们。

  然而,如果我们把伯夷和叔齐的事迹放在当今世界上加以评论,就会发现伯夷和叔齐都是教条主义者,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他们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会被时代淘汰。然而,正是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才把伯夷、叔齐作为从君王到臣子的最高思想标准,也正是因为伯夷、叔齐思想符合当代社会制度。

伯夷叔齐

  伯夷和叔齐被提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这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榜样,更有利于教育臣民,遵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确保统治者牢牢掌握政权。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为了争夺皇位和霸权,发生了杀父杀臣的血腥事件,并层出不穷;如果每个人都像伯夷和叔齐,一样谦逊,离开这个世界,社会就会安全。所以伯夷叔齐的结局,大概就是百家用来传教诸侯,以减少纷争的素材。



本文标题:伯夷叔齐是谁?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什么意思?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12939.html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伯夷 伯夷叔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