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考进士原来这么难?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考进士原来这么难?

2023-01-30 20:48:12 来源:盘龙历史网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当我们看有关明清的书籍或电视剧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进士、举人、秀才等称号。其实这些都是当时的文人通过科举成名后得到的封号。

  明朝和清朝时期是科举发展的顶峰期,所以我们以当时的科举制度为例。科举考试有六个等级,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的前三级只是入门考试,而乡试、会考、殿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

  明清时期,学者不分年龄,在取得学生(学者)资格之前,被称为“童生”。童生需通过了童生试的考试,也就是县考、府考和院试。童生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只有通过院试考试才能获得秀才的资格,然后再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童生试也被称为入学考试。

  凡是获得学者称号的学者,每三年可以在省会参加一次乡试。因乡考试通常在八月举行,所以它也被称为秋微。,考官是皇帝任命的。

  乡试分三期,每期考三天。三期都需要提前一天进考场,即第八天、第十天、第十四天、考完第二天才可以出场。

  通过乡试的叫举人,第一个是解元。明代著名天才唐伯虎,因乡试后获中第一名,被称为唐解元,任何通过乡试的人都可以参加第二年在首都举行的会试。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

  科举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一般安排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以也叫春闱,会议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4名主考(明代2名)。来自各省的举人和来自国子监的监督员可以参加考试。

  会试分,有三场比赛,一场一共3天,第一场在9号,第二场在12号,第三场在15号,也是提前一天进考场,考完后一天离场。

  会试的录取人数,明代的300人左右不等,清朝没有固定名额,最多的是雍正八年,录取406人,最少的是乾隆五十四年,只录取96人。考过的叫贡士,第一个叫会元。会试后,中试者将于下月参加最后一次考试殿试考试。

  殿试是皇帝的主考,考试政策要求,参加殿试的是龚式。考中后,他们被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是进士,第二甲是进士出身,第三甲也是进士出身。考上了第一名的俗称状元,第二个俗称榜眼,第三个俗称探花。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

  第一名的学者授翰林院,由排名第二第三的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参加朝考,擅长文学的为庶吉士,其余的人分别在授各部的职员,知县等。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科举制度对古代人才选拔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中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通过科举考试,寒门子弟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社会的最高阶层。


本文标题: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考进士原来这么难?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16846.html

相关内容推荐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