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谁把大清推向了灭亡?历史揭秘大清灭亡与谁有关

谁把大清推向了灭亡?历史揭秘大清灭亡与谁有关

2020-11-04 22:32:18 来源:盘龙历史网

  大清之亡亡于拒绝改革

  鸦片战争后,大清病情日沉,国力日弱,危象日露。长毛之乱,江南破坏极大,国家如大病一场;甲午一战,北洋水师被小小日本打得全军覆没,不得不割地赔款;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不得不走上逃亡之路。国家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病势一日重于一日。如此下去,败亡似不可避免,只在时间短长。

  清朝虽然有病,是不是患了绝症呢?历史是否给了大清以机会呢?清朝有没有可能挽救危局、避免覆灭的命运呢?

  机会是有的。办法也是有的。办法就是顺应历史潮流,革除弊政,变法维新,特别是改革清朝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走上民主立宪或者共和的道路。甲午战争惨败之后,中外人士分析,中华泱泱大国败于日本弹丸小国,不是别的原因,是败于政治制度。后来,日俄交战,日本领土、人口、兵力等远不及俄国,却打败了俄国,舆论也都认为是先进的政治体制打败了落后的政治体制。这两场战争,给了中国人以深刻的启发,只有维新变法,实行立宪,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大清才有可能避免覆巢之祸。

  清朝是有可能实现转型的,历史是给过他机会的。并且给过不止一次。但是它都放弃了。

  第一次是光绪皇帝领导下的康梁变法。如果这次变法成功,大清皇朝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历史的转型,一个封建的王朝可以通过改良而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中国的国力有可能增加,中国的政治有可能进步,中国的法制有可能建立。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都表明,改革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办法。这种办法破坏较小,对国家的震动较小,也能实现社会转型,走上兴旺强盛之路。

  但是,维新运动中,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双方都犯了严重错误。改革一方,光绪皇帝年少轻率,急于求成,幅度太大,损害了太多的权势者的利益。康有为是个不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多局限于依靠皇帝的诏书,缺乏合理的改革策略,未取得有效的改革实效。改革派也没有努力地去团结和分化反对派中的成员。慈禧大后其实是可以利用的力量,但改革派不去利用。却希望通过暴力行动消除改革阻力。其实,即使袁世凯真的逮捕荣禄,拘禁慈禧,也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反对改革的一方,腐败昏庸,目光短浅,不了解世界大势,只看到一己私利。那些保守的满族老朽,更是缺乏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只知为保护自身已经获得的利益而反对改革,不知道他们对改革派的镇压正是酝酿革命的催化剂。最后,保守派镇压了维新派,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虽然谭嗣同死得慷慨激昂,维新运动毕竟是失败了。清朝政府失去了一次维新图强的机会。

  第二次机会是立宪派的改革。立宪派要求订立宪法,成立国会,中国是可以通过这一条西方走过的道路实现近代化的。慈禧太后也部分地认识到了世界的趋势,认识到大清的腐朽和危险,甚至也认识到了革命派崛起的危险。她部分地同意立宪,她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并且开始酝酿宪法。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有可能实现民主改型,通过渐进的方式走进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保守势力是过于强大,过于看重自己的权益了。他们看到的是小利,看不到国家的大利,只看到自己近利,看不到未来中国的远利。他们努力将宪法做成皇权的翻版。结果,立宪只是换汤不换药,满族皇室成员占了国会成员的绝大多数,皇权仍然凌驾一切。这样,立宪失败了,人民失望了,立宪的失败再一次为革命派作了大动员。中国社会终于不得不走上一条充满血与火的道路,中华民族不得不忍受更大的牺牲,走上另一条代价更大些、也更彻底的近代化的道路。日本成功地走上了立宪之路,而中国终于突不破封建的梓梏。

  康梁谭等人维新变法时,改革是有杀头风险的勾当。十年之后,改革则成了时髦的套装,连袁世凯和慈禧太后也成了改革家了,也积极地呼吁改革。月换星移,改革、立宪成了时代思潮,他们两位现在也成了改革派,立宪派了。1905年,袁世凯从天津乘火车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在早朝时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奏请大清国实行立宪的奏章。他的主题是,救亡非立宪不可,立宪非取法邻邦不可。就这样,一个是当年的告密者,一个是当年的屠杀者,成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派。这两位大清帝国最有实权的一男一女,一个成了大清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成了改革开放的最时髦的改革者。
本文标题:谁把大清推向了灭亡?历史揭秘大清灭亡与谁有关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1786.html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清朝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