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3)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3)

2024-03-01 08:15:01 来源:盘龙历史网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篇3

  ——2009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阮成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和部署,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价格回稳、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财政收入791.3亿元,增长24.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7.3亿元,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亿元,增长21.8%,增幅创12年新高。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局良好。制定《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启动12项重点工作专项,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两型”社区、企业、机关和学校创建活动进展良好,全市初步形成建设“两型社会”的浓厚氛围。

  ——城市建设大规模提速。总投资达311亿元,增长33%,规模、增幅创新高。铁路、航空、港口、公路、桥梁、隧道等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500个行政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创建任务。解决7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6.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新增、改善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6万亩。新建农村通湾道路2114公里。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民创业成效明显。全市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1万户,增长18%;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37万户,增长1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6户,是上年新增户数的3.7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9%。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12.44元,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9元,增长18.2%,增幅均创12年来最好水平。

  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面对百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动员全市人民保供应、保畅通,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生活,保持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市人民心系灾区,紧急动员,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各项任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重大经济形势变化,沉着应对,积极进取,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密切关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把握时机,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坚持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着力化解电煤供应不足、资金瓶颈制约等困难,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特别是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中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及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激励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急企业所急,忧企业所忧,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出台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牢牢抓住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扩大投资,1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2亿元,增长32.2%。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推进工业强市,加快发展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武钢三硅钢、武石化炼油改造一期、武汉新芯公司12英寸芯片、富士康科技园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80万吨乙烯、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8亿元,增长20.3%。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从2个增加到3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由6个增加到7个。

  促进服务业升级。出台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武汉商业银行更名为汉口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市农村信用社已经国家批准组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天风证券公司总部入驻武汉。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9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家稻米交易中心、阳逻港口物流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着力提升商贸业层次和水平,建成汉正街电子商务平台,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流通新业态加快发展。努力打造服务业聚集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武汉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积极推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支出4.87亿元,增长15%。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武汉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心站开通运行,重大设备、软件开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保险试点企业达到50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首届武汉杰出人才评选活动。加快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行动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二)积极推进改革试验和对外开放

  启动重点领域的改革试验。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实施方案,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阳逻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按新机制组建循环经济研究院。制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保护,“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重大启动项目,汉阳“六湖连通”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积极推进,中心城区63个湖泊排污口实现截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推动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光源,实施城市路灯照明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全市设置300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点。大力推行绿色出行,完成4500辆公交、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开展投放免费自行车试点。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突出抓好65户重点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组织实施156项节能技改项目,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关停小火电机组9台、小水泥企业4家、小造纸企业10家。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6%。实施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完成武钢焦化废水处理改造等工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5%和3.8%。启动明渠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0.7%,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实施“城市环保清洁空气工程”,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3%,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国控、省控污染源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启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新建畜禽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0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突出抓好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战略重组,组建成立武汉重工集团。武汉商贸控股公司兼并重庆肉联厂,成为全国最大规模冷链物流企业。大力推进困难企业改革,65户困难企业实现改制,全市困难企业改制面达到88%。市属26家国有出资企业实现净利润12.97亿元,同比增长13.5%。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中博会、机博会等大型经贸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际利用外资25.7亿美元,增长14.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度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贸出口68亿美元,增长43.1%。着力提升开放功能。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开馆。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国家批准,成为中部地区首家。开通武汉至台北直航,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对台直航城市。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加强。

  (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新增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0.38万亩,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种养殖面积10万亩。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57.5%。中部地区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武汉。加快农业多功能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实现综合收入12.95亿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府环河、举水干堤和35座病险水库整险加固,更新改造骨干泵站78处。启动饮水安全、污水治理、垃圾处置、废弃物利用、清洁能源、湖泊保护等农村环境保护“六大工程”。基本实现建制村信息网络和乡镇图书馆全覆盖。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6.24万亩。远城区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国有农场改革全面展开。启动汉南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

  (四)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完成主城区和新城组群分区规划编制、92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城区用地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分区的规划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展“三维地图”建设。坚持重大规划国内外招标制度,不断提高规划水平。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武昌火车站改扩建及市政配套工程完工,武合铁路建成通车,汉口火车站改扩建、汉宜铁路、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工程开工建设,武广客运专线武汉段、武汉火车站、武汉北编组站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天河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启用。武汉新港建设全面启动,杨泗港集装箱改扩建二期主体工程竣工。城市高速出口路建设加快推进。过江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武汉长江隧道建成通车,天兴洲长江大桥主体结构工程完工,二七长江大桥顺利开工。地铁建设和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建设全面提速。二环线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进展加快,三环线西段建成通车。岳家嘴等立交桥基本建成。重要连通道、城市新区和重要产业基地配套交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完成67条道路绿化改造,新建46个小森林、小游园、小绿地。继续推进“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武昌江滩四期建成开园。新改建绿地267万平方米。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加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环境治理,集中开展违法占道等专项整治。推进城市立面景观建设,对水岸、重要场馆、重点工程周边和214栋楼宇进行亮化,建成景观灯光监控中心江南分中心。开工建设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成15座环保型垃圾转运站。免费开放公共厕所。稳步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制定出台《武汉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在全市开展为期4个月的“大拆违”行动,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39万平方米,存量违法建筑不断减少,新增违法建筑得到有效遏制。

  (五)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市级全民创业示范基地15家,新增创业基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社区建设,培育发展中小科技企业。全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734家。支持远城区省级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园区建设。

  缓解创业融资难。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资助创业项目。建立担保机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全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亿元,是前5年的总和。支持企业股权出资,累计落实融资17.6亿元。举办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落实签约金额11.7亿元。减轻创业者负担,为个体工商户减免各项税费6.13亿元。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组建市、区两级全民创业服务机构,成立全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开通武汉创业网。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财会、法律、技术和信息保障服务。积极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建设一批创业培训基地。全年累计培训创业人员4.4万人。

  (六)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1.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3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13.3万人、41.3万人、10.8万人、35.3万人和34.6万人。10.01万名市属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4.64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73.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08元。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困难群体价格补贴机制,对低保家庭实施价格补贴1.5亿元。

  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57.32万平方米,配售18964套。加快青山老工业区安居房建设,5800户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发放租金补贴8190万元,完成廉租住房实物配租1505户。为进城务工人员建设标准化简易住房21万平方米。

  扎实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工作。62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和4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完成。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收学杂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舞台艺术进一步繁荣,京剧《吉庆街生活秀》、杂技《飞人》等6项作品荣获国家级重要文艺奖项。木兰传说、汉绣等7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594万人次,增长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265.4万人,参合率96.4%。完成44家乡镇卫生院和52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组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火炬武汉传递活动。在北京残奥会上,我市选手荣获3枚金牌。成功举办“IEF2008国际数字娱乐嘉年华国际总决赛”、“第八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命案破案率达到92.8%,连续6年超过90%,“两抢一盗”刑事警情持续下降。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中心城区107个社区完成连片提档升级,新建成3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340个“一门式”社区服务站。出台《武汉市拾得遗失物管理规定》,恢复市失物招领处,在公共场所建立450个失物招领点,免费为群众提供失物招领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妥善做好乳制品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安全生产态势保持平稳。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双拥”、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成效明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国家安全、人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防震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市政府为市民办好10件实事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七)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关于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和实施细则,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向区下放投资、城市建设管理等8类、35项审批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精简为185项。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请市人大会审议地方法规5件,制定发布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5件。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查办行政过错案件51件。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1609件,回复率达100%。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全面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和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13个区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建立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对139.5万件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办理件进行了在线监察。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初步建成。将各部门的64条公共服务热线整合进市长专线,及时办理市民投诉,有效地提高了市长专线的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公开,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全市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向严峻;经济发展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更显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征地拆迁、资金筹措、交通组织等任务更加繁重;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保、教育、医疗、住房、治安、农民增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的形势和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分析当前形势,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巨大挑战,保增长、保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同时,我们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较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我们应对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面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我们扩大投资、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新机遇。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面临的严重困难和巨大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防止因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于被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切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从容应对、克难奋进,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把抓改革、促开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源泉。工作中重点把握以下五点:

  一是更加重视工业强市。这一轮金融危机,受影响最深的是企业,受冲击最大的是工业。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从沿海向内地传导的时间差,更加积极地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利用经济调整时期兼并重组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促进企业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把抢抓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与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结合起来,壮大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更加重视项目兴市。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倾斜的重点。把国家扩大内需与我市项目兴市结合起来,发挥内陆市场腹地优势,加强投资和项目工作,把中央的部署和我市的发展思路变成一个个具体措施,把措施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进一步增强投资拉动作用,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三是更加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保增长、扩内需的主攻方向。把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与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用足用活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着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加快构建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是更加重视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在经济调整时期大规模推进基础建设,既是全球通行的做法,也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体现。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强化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商务服务功能,彰显生态宜居功能,努力建设中部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提高武汉集聚资源、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

  五是更加重视全民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以创业带动就业,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投资兴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化全民创业,不断增加市民财产性收入;把保企业、促就业和强民生结合起来,加大服务企业力度,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增强全市抵御风险能力。努力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全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为此,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外部需求减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把保增长的立足点放到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上来。坚持项目兴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和消费需求,着力提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抗风险能力,全力维护经济稳定增长。

  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努力整合集中地方财政投入,强力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5%以上。强化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继续做好项目策划,积极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强化重大项目工作责任制,出台新的《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健全绿色通道制度,积极落实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条件,更多地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破解重大项目启动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融资、供地、拆迁等突出问题。

  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定收入预期。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加强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推进“老字号”振兴工程。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乡镇连锁超市,加快建设一批农资超市和便利店。做好“家电下乡”补贴工作。采取更加有效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发展住房、汽车、通讯消费,加快培育文化、旅游、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

  全力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针对当前企业困难,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密切跟踪分析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运行态势,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企业周边社会治安管理和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生产经营的困难和问题。加大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减免房地产交易税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实施扶持本地企业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出台具体措施,支持钢铁、汽车、石化企业稳定发展。鼓励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

  切实保障资源要素供给。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帮助企业做好煤炭、油、燃气、电力、自来水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供应。抓住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引导商业银行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企业和银行信心,帮助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力度,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给。

  (二)调整结构,促进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调整时期,是结构优化的有利时机。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作为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强市,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注重通过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强化工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研究出台支持工业加快发展的措施意见,认真做好千亿产业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重点抓好新开工和续建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00个,投资完成280亿元以上,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力争工业投资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两个百分点。推动武钢三硅钢和三冷轧、神龙二厂、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项目尽快投产。加快推进东风本田扩产、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武石化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武船阳逻基地、武烟异地搬迁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推进8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研究制定鼓励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政策,重点建设15条产业链,促进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船舶、桥梁钢结构、装备制造和能源环保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促进产业升级。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会展中心、商务中心、高档酒店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商务服务功能。着眼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大力推进武汉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汉设立区域总部。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建立金融租赁公司。推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成为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和武汉新港,加快阳逻港口物流园区、天河航空物流园区和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光城计划”和“无线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一批会展品牌。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业优势地位,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加快推进宜家销品茂、武商摩尔商城等15个投资超10亿元的商贸类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光谷步行街、汉口北市场群等一批特色流通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注重文化内涵,培育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切实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推进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和产业联盟,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争取在数字装备、电动汽车、光纤传感、网络接入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继续实施十大科技专项,推进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推广。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重点构建10大科技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推进产业链向高端聚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及配套产业,继续推进富士康武汉基地、武钢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快12英寸芯片、第4.5代TFT、红光NVD、半导体照明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支持3G通信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综合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与发展结构。科学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千亿板块建设。促进中心城区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完善远城区工业发展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研究制定促进远城区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远城区工业化水平。加大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与项目的空间积聚,引导制造业向园区集中。沿三环线和绕城公路展开工业布局,建设环城工业带。

  (三)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全面增强城市功能

  牢牢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以规划为先导,以解决交通难点为重点,把宝贵财力集中投入到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配套进行园林绿化、沿线开发和综合整治,改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武汉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全面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扩大市民对规划编制的参与度,促进规划工作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做好中心城区和新城组群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深化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农业生态区城乡建设统筹专项规划等工作。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一张图”系统,加强规划管理执法。全面加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支持铁路建设,完成汉口站改扩建、武汉站、武汉北编组站、天兴洲长江大桥及铁路引线、武广客运专线、武合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石武客运专线和汉宜铁路武汉段,开工建设武汉至黄石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和第二通道,改造第一航站楼。大力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加快建设阳逻港集装箱二期、金口重件码头及80万吨乙烯、国家稻米交易中心配套码头,整治长江和汉江航道。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促进铁、水、公、空相互衔接,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千方百计破解交通拥堵难题。加强市内交通、城市环线与对外交通的衔接,畅通一环,建设二环,贯通三环。开工建设二环线汉口段,积极推进二环线武昌段建设,做好二环线汉阳段前期工作;建成三环线南段、北段,开工建设三环线东段。开工建设汉口至阳逻快速路。加大过江通道建设力度,建成天兴洲长江大桥,加快建设二七长江大桥,继续完善长江隧道进出通道,开工建设沙湖大桥,完成鹦鹉洲长江大桥前期工作。大力实施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加快打通瓶颈路、断头路。深化城市交通系统研究,重点研究解决水果湖地区、武珞路、武咸路、新华路等交通拥堵问题,开工建设八一路东延线。继续推进城市新区、重要产业基地、重点功能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组织,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加快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发展步伐,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工程,抓紧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和3号线前期工作,力争武汉体育中心至武汉火车站轨道交通建设尽早开工。

  保障城市能源安全稳定。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大电源建设力度,开工建设青山热电厂改扩建工程、林四房煤炭战略储备配送基地。加快天然气输供气工程建设。加大气源落实力度,努力增强储气调峰能力。加快热电联产电厂改造步伐,集中建设城市供热系统,大力推进“冬暖夏凉”工程。

  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完善城市重点功能区体制,加快武汉新区、东湖生态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汉口和武昌沿江商务区、王家墩商务区、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建设,集中打造城市区域建设亮点。建立以区为主的旧城改造机制,支持各区搭建融资平台,参与土地储备与开发,尽早启动试点项目,改造提升武昌古城、汉口租界历史风貌区等历史街区和城市旧城,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质。妥善解决“插花地”问题。加快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进城市重点路段和破损街区综合整治。突出城市滨江滨湖特色,加强生态湿地保护和建设,努力将“两江四岸”和东湖生态风景区打造成武汉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集约节约用地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健全信访制度,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建“平安武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依法、科学、精细、长效管理城市,推进环卫作业规范化、水域环境洁净化、灯光景观特色化,改善市容市貌。强化市政设施、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和地名管理,综合整治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占道经营、乱贴乱放,联合治理渣土污染,加强重点工程、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和背街小巷管理,切实提升城市环境整体水平。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形势越困难,越需要改革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需要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思想大解放作为推进全市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专项改革措施。抓住当前物价涨势趋缓有利时机,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模式多样化。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缩减核准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改变资金投放方式,建设统一的专项资金网上申报审核平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做好增值税转型和燃油税改革的实施工作。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协调服务。支持金融机构结合武汉实际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

  增强国有企业综合实力。以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支持中央在汉企业做强主业、兼并重组、规模扩张、主辅分离。继续深化“武字头”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培育大型国有集团公司。鼓励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国有优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基本完成全市困难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全面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改制。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瞄准国际知名公司和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资源消耗低的项目。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引导外商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我市企业改革重组,鼓励外资参与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重大招商活动。切实改善投资者投资和生活环境,继续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开放氛围。完善招商引资责任体系、考评激励机制和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重视国际人才资源,进一步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抓住国际分工调整机遇,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继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加快出口贸易结构调整,推动加工贸易从简单加工制造逐步向研发、销售环节延伸。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加快建设服务外包基地。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争取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早封关运行,促进保税物流中心与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港区互联互通,加快发展培育武汉综合保税区。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直通式放行”等便捷通关模式。尽快恢复阳逻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争取开通更多的航班号共享国际航线和国际货运包机航线。争取更多国家到武汉设立领事馆,提升外经外事开放功能。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五)重视三农,统筹城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改善城乡结构的两个重要抓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做好汉南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迁村腾地”,调整优化村镇布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长江、汉江堤防、连江支堤整治,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完成2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6座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完成450个村创建任务。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重点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新增优势农产品基地10万亩,建设完善5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12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净菜上市”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增加“三农”投入,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开发区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支持新农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商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规模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加强就业能力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人。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六)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按照我市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快推进10项重点工程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东西湖和青山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加快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2个国家级开发区、13个省级开发区按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改造。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技术,积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

  实施重点污染源减排提速工程。全面推行重点污染源飞行监测制度,新增100套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全面完成电厂脱硫改造项目和内环线燃煤锅炉改造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淘汰“九小”企业。

  实施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工程。以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保护水环境为重点,加快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汉阳六湖连通生态修复、金银湖生态保护综合整治等工程。基本完成尚未截污的93个排污口截污工作,尽快实现中心城区38个湖泊全部截污。加快城市明渠、明港综合治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启动以区为主的湖泊提档升级工程,力争湖泊水质有明显改善。

  实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完成在建远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每个远城区均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以中心城区雨污分离、“城中村”配套管网为重点,加快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节约用水,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试点,在大型企业、宾馆酒店、党政机关、大型新建居民区等建设一批中水回用示范工程。

  实施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建设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填埋为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加快锅顶山等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长山口等2座垃圾填埋场建设,建成环保型垃圾转运站28座。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实施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完善废旧电池回收系统,新增100个回收网点。

  实施绿色城市空间构建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绿色建筑示范,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热泵技术系统的规模应用。做好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作,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和汽车改装燃气步伐。推进绿色照明,实施道路、社区照明环境改造和路灯节能设备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绿化,实施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和森林景观提升工程,新增绿地300万平方米,植树50万株,积极申办国际园林博览会,全面开展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工程。编制完成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要求,探索“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分类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各远城区集中连片建设污水处理示范点,探索构建村镇和农村社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完成59个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农村太阳能、沼气、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

  实施“两型社会”创建示范工程。完成汉口江滩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建设“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深化城市社区提档升级、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农村生态清洁工程建设,加大“两型社区”和“两型村镇”创建力度。全面开展“两型机关”、“两型学校”创建活动,各区人民政府机关全部建成“两型机关”,各区分别创建三所“两型学校”。

  实施“两型产业”发展对接工程。加快建设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基地、节能环保服务基地、两型技术创新基地,着力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实施政策引导助推工程。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创新两型财税金融政策,创新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合理布局。

  (七)创建品牌,提升功能,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挥武汉科教、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资源整合,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区域公共服务能力。

  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完善部市共建高校机制,支持在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支持武大、华科大等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学府,进一步提升科教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支持在城市新区和重要功能区建设新的高等级医院,支持同济、协和等大医院发展,培养名医、名科、名院,创建更多一流医疗品牌,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培育文体市场,充分发挥现有大型文体设施作用,推进首义文化区、月湖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光学科技馆、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等新型文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辛亥首义、汉口租界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文化体育娱乐中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各类各级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完成2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完成第三批50所初中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做好武汉西藏中学异地重建工作。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好15个示范性职业学校和30个特色化职业学校的创建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推行“阳光收费”,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乱办班和乱补课。

  积极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汉派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规范各类文娱活动经营行为。继续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文物文史、图书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第八届武汉市运动会。

  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远城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应急机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受益面和受惠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协调发展其他各类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在东湖开发区建设“人才特区”。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切实为驻军办实事。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

  (八)全民创业,改善民生,保障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加大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增长的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打造创业之城,推进和谐武汉建设。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鼓励各类人员创业兴业。开展创业培训,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服务等创业服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补充市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信用担保市场,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大力实施“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滚动抓好100户民营科技企业和100户重点中小工业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三年千户小进规”计划。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扶持政策覆盖范围,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和吸纳困难就业人员就业企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力度,将灵活就业人员先缴后补的补贴方式改为直补。全面开展创充分就业社区、再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对困难群体中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求职者,保证10个工作日内推荐上岗,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4050”、一户多人下岗、丧偶离异、享受低保等四类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4万人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3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帮扶困难群众再就业1.4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净增参保人员6万、8万、6万、10万和5万人。适当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做好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续接工作。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参保工作。加大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力度,完善居民医保体系。加大高危行业、高危人群工伤保险覆盖力度,重点做好农民工参保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

  1、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用2年时间完成符合条件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任务,今年完成廉租住房配房租赁5000户,实现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应保尽保”。经济适用住房竣工160万平方米,销售1.8万套。新建住房3900套,基本消除远城区农村无力自建房户的危房。加快青山老工业区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旧城区危房改造力度。

  2、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当降低普通专线车票价,并实行刷卡优惠;更新公交车1000辆;改造公交车站200个,新建公交电子站牌200个;新辟电车线路1条;向中心城区周边新建小区、单位、企业开辟公交线路10条。投放2万辆自行车、设置800个服务点,初步建成中心城区自行车免费服务网络。在主要路口、路段新建智能交通诱导显示屏200处,新建、改造人行信号灯200处,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智能交通诱导、人行信号灯全覆盖。规范中心城区路牌、交通指示牌,在主要路口及偏远路段补设路牌500个。

  3、推进食品安全工程。对全市130家大中型超市商场、10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行重点监控。对豆制品和热干面、米粉生产分别推行国家、地方标准,对相关加工企业抽查覆盖率达到100%。在中心城区新增放心早餐车300辆,放心早餐点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4、缓解市民“游泳难”。在汉江、东湖、月湖等符合条件水域辟建4万平方米的天然游泳场。在汉阳、青山江滩新建露天游泳池。鼓励支持住户1000户以上的新建小区兴建游泳池(馆)。扶持100个单位、小区游泳池(馆)向社会开放。

  5、推行老城区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在全市700多个老城区社区推行物业管理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绿化养护、保洁、秩序维护、车辆管理等服务,基本消除老城区社区物业管理空白点。

  6、建设平安社区。新建300个示范警务室和100个流动警务室。在全市农村设立2300个治安中心户,完善农村治安防控机制。完善全市1262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建设。在全市163个街乡镇深化社区矫正,大力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7、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条件。对农村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住宿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全免。改善10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室条件;改造农村216所义务教育学校厕所,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厕所全部达标。在新建住宅区新建、续建16所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缓解新建住宅区学生“入学难”。

  8、实施空气清洁工程。对禁燃区内280台燃煤锅炉、窑炉实施改用清洁能源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设施改燃工作。继续实施建设工地、拆迁工地防尘降尘。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餐饮油烟扰民综合整治。力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提高。

  9、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600公里通自然村湾水泥路,村湾水泥路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70%以上。解决农村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85%以上。新建522个农家书屋。新建260个“农家店”,覆盖全市5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

  10、关爱残疾人、老年人生活。增设盲人过街音响提示系统200套,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主要路口、路段;完成中心城区社区公共场所坡道、厕所的无障碍设施及盲人集中居住区盲道改造;再扶持1000户有生产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生产。对全市独居、70岁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低收入老年人,提供365小时的免费护理服务;为中心城区独居、70岁以上、月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老人提供购买护理服务费补贴。

  (九)转变职能,提高效率,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受金融危机影响首当其冲的是企业,政府要围绕企业改进工作,改善投资环境,与企业、与市民、与社会共渡时艰。

  转变政府职能。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强化区级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区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和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探索实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着眼于高效便民,大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实现一站式、跟踪式服务,做到服务程序“链条化”、服务方式“人性化”,积极构筑方便企业、方便市民的便捷通道。推广“马上就办、有请必复”的办事理念和机关文化,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以服务企业、服务市民、服务基层的实绩检验政府行政效能。

  严格依法行政。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坚决纠正和处理违法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厉行节约,倡导勤俭办一切事情,节约办一切活动。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完善零基预算,硬化预算约束。今年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以及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等支出“零增长”。健全公务员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深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武汉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率先崛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本文标题: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3)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50558.html

上一篇:感恩节要吃什么食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内容推荐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