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产业经济学的论文(2)

产业经济学的论文(2)

2024-03-01 14:17:05 来源:盘龙历史网

  3、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演变

  在日本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二战后,日本的技术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为弥补这一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初期,日本提出了新商品、新工艺、新工厂的良性循环设想,通过从美国和西欧购买大量技术和设备,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吸收和改造,倡导“技术立国”,短期内实现了重工业化。同时,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在汽车制造、钢铁生产、家用电器制品、半导体技术和电子产品、原子能技术和精密机械等主要支柱产业部门中,其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居世界前列,在世界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4、依靠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引导

  日本产业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作用。它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通过产业政策发展重点产业部门,调控社会总供给,实现社会供需的总体平衡。但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采用适度和间接诱导的方式,即制定的产业政策只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一个大方向,为达到产业政策的目的,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鼓励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和协调,说服相关产业与其合作。

  (二)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比日本稍晚一些,韩国政府在1962年、1967年和1980年分别提出了“重点发展轻工业”、“重化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政策目标。这些政策对韩国产业结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韩国的许多产业政策与日本的基本相似,但是,由于两国的国情不同,韩国的产业政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1、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韩国在工业化初期主要采取了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其中包括:通过政府直接干预金融活动而使金融业成为“政策金融”,为重化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低息政策性资金;采取强有力干预,促进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等。韩国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既考虑了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又及时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机遇,顺利地接过了每一轮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出的产业,从而打破了产业结构内向发展的封闭模式,同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韩国战后成功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并注重对外资投向进行引导,弥补了国内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既促进了经济总量的高增长,又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2、多种举措鼓励技术进步

  韩国政府一直将科学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注重制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紧密配合的技术进步政策。早在1962年,韩国就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为此韩国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等措施。从20世纪50-60年代属于单纯引进或产业移植阶段,到70年代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及实现国产化的阶段,再到80年代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阶段,直至90年代为独立能力的发展进行奋斗的阶段,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改进国外先进技术,积累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进步战略的成功典型。

  3、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

  韩国被认为是依靠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推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国家。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以确立自立经济为目标,强调产业的进口替代。但是不久碰到外汇短缺、国内市场狭小等障碍,迅即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为扶植出口产业,韩国政府实施了各种出口支援政策,健全对出口的奖励补偿制度,制定出口与工业化相结合的产业政策,而其他的经济政策围绕产业政策展开。这样的产业政策促进了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省的资源状况和市场状况虽然与韩国不同,但是,鼓励出口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而且,目前我省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中间产品还需要大量进口,出口则以初级产品为主,长此以往,在国际贸易中将形成劣势积累。如果要打破这种后进的状态,就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这样做还有利于完善区域内的产业链条,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4、产业政策的法律化

  为了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韩国政府制定了许多经济法规,如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为培育重化工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包括《机械工业振兴法》、《造船工业振兴法》、《电子工业振兴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经“国会”批准后由总统颁布施行,使得各项活动都有法可依,而且执法极严,奖罚分明。同时,法律、法令、条例、决定随形势变化而变化,制定若干新法规并及时向全民通告旧法规的修正和废除。产业政策法律化不仅使各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有明确的行为标准,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使得产业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稳定性。

  (三)以色列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以色列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它在发展高效农业,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却做得非常出色。高技术和超集约是以色列农业的显著特点。以色列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并保持较高的农业研发投资水平

  以色列农业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除了政府提供的大量资金外,还有由美国、荷兰以及欧盟等提供的基金,以及农业销售税和化工、种子、农药、食品行业的私人公司等提供的研究经费。

  2、注重利用三次产业的互动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一方面,利用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来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利用农业的长足发展来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3、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以色列十分注重发挥生物技术的巨大功能,不断培育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作物品种。另外,通过开发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成功地实现了温室中的气候、供水和施肥的自动化控制,借此大力发展了工厂化农业。

  (四)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日本、韩国和以色列三个国家在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加以借鉴的,具体来说,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我省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关联效果显著、收入弹性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重点给予财政、税收上的支持,保证其优先发展;对于进入或者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制定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限制企业在这些行业的进入,鼓励原有企业退出该行业或者更新改造原有技术和工艺,从而促进产业的优胜劣汰。

  2、着眼长远,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相比上述各国,我省现在的优势产业中,资源型的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在规划产业调整方向上,需要采取措施对这些产业进行保护,扶持一些目前比较弱小,但是长期来看能够加速经济发展的产业。

  3、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规模小。在技术引进方而,我省的产业对外联系较少,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量还很小。在自主创新方面,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遵循产业的“雁行”发展规律,内引外联,在学习和模仿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的联系,建立健全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完善法律法规,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省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要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而,要在充分发挥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防止企业垄断和过度竞争,促使企业进行有序竞争;另一方面,要在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扶持、调控的职能作用下,保证企业作为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这方面可以借鉴以色列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的经验,注重利用三次产业的互动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来说,首先,为适应现代农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政策导向上应着力加大重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并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搞好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复耕等,为农业生产和流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财政要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研究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投入力度,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通过省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外向型农业发展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等形式,大力扶持一批规模大、消化农产品和劳动力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经济组织,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做到既能利用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来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利用农业的长足发展来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推动工业结构的高端提升

  政策上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对于符合产业结构导向、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行重点资助,加速其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实行延期纳税或贴息返还等政策,充分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快制造业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

  3、加快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及时足额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效用,进一步创新扶持方式,更多的采用贴息、担保、补助、奖励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服务业发展,并引导资金更多的投向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4、以节能减排为契机,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韩国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都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从山东省目前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现状来看,可以以节能减排为契机,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政策上来看,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并举的方式,发挥财税机制的导向作用,降低产业升级换代的风险和成本,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为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建立激励型财政补贴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污水管网建设和处理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建立健全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加大实施节能降耗以及生态环保的财政激励政策力度,对企业节能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实施财政资助和奖励。大力支持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支持钢铁、水泥、焦炭、火电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并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财政投资。

  (二)客观认识东中西部差距,在协调发展中逐步解决问题

  1、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

  山东省东、中、西差距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其中既有资源、地理区位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也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缩小东中西地域差距,根本途径是合理配置省内资源。应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因地制宜的实施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经济政策。对于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实施激励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等为约束条件,安排奖励型财力转移支付。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宜按照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给予适当补偿。可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加速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部署,努力发挥经济政策职能作用,认真研究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激励帮扶政策,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创新财税引导机制,提升各类园区建设质量,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地带,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3、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发展

  政策上应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增强吸纳人口、带动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能力。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就近有序转移,对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取消暂住证,实行居住证制度,促进转化为城市居民,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权益。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新一轮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制度,进一步扩大县级和强镇的自主权、决策权及经济管理权限,加快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的转移支付,推动县级、乡镇综合改革。科学定位各级财政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完善省以下税收分享方法,在保证省级适度调控能力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县乡财力比重。可结合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县级财政收入质量改善奖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奖励、县级财力差异均衡奖励等“五个机制”,继续落实财政困难县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收返还政策,建立起发展越快、地方留成越多的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

  (三)坚持创新导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1、加大政策对科技的直接投入

  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多种举措的促进技术进步、支持技术创新,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作用。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的直接投入,逐步扩大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使科技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步。在加大财政投入规模的基础上,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着力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以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导向性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创新投资领域,引导资金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2、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

  山东省已于2010年设立了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方式,对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今后应进一步健全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整合财政资金加强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企业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专项引导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采取贴息、参股、风险补偿等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支持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支付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优势。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内引外联,在学习和模仿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的联系,建立健全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3、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企业的自主创新。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研发活动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奖励,提升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调整原先进队高技术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税收优惠,转变为对所有企业的研发活动实施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可通过财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通过进行体制、技术、政策环境的配套完善,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速新兴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产业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二:地域煤炭经济发展对策

  一、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一)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未来几十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山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能源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外调大省,对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以煤炭为主的矿藏资源得天独厚,到目前在各种资源中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金属镁等七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34种。如煤炭的探明储量达260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其中:炼焦用煤占全国57%,无烟煤占全国43%。山西焦煤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煤质优良,而且开采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根据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形势判断,2010年山西省煤炭市场将承接上年的发展趋势,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稳;无烟块煤、优质主焦煤以及肥焦煤等稀缺品种,市场前景看好;受煤炭成本增加压力推动,煤炭价格有望走高;电煤同市场煤价格快速靠近,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山西省煤炭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2007年同煤集团塔山矿、晋城煤业集团赵庄矿等矿井相继建成或投产,再加上对地方煤矿改组重建及采煤方法改革,山西省煤炭产量约为6.2亿吨,同比增加3000万吨,增幅减缓。随着山西省内发电新机组的陆续投产,将新增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增加煤炭需求500万吨。其他工业用煤、炼焦用煤、民用煤保持2006年水平,山西省内煤炭市场总体需求增加不多。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节能降耗的要求,山西省外煤炭市场需求将有所增加但增速放缓。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根据国家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新增成本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平均15元/吨,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10元/吨,煤矿转产发展资金5元/吨,煤矿生产安全费用15元/吨,资源价款2.14-8.10元/吨煤储量,还有煤炭采矿权价款、煤炭探矿权价款,合计将增加吨煤成本近70元。煤炭成本的大幅上升,必将推动煤炭价格的上涨。另外,山西省煤炭价格在全国煤炭市场中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也为价格上行提供了空间。

  二、山西煤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衰竭

  随着浅煤层资源的减少,煤炭采掘条件将日益严峻,开采成本将会上升。资源已经枯竭的部分矿区,面临转型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强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全省重点煤矿已有1个局,7个矿因资源枯竭被迫关闭,直接减少生产能力达1600万吨。预计到2020年,仅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全省三分之一的地方国有煤矿和一半的乡镇煤矿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

  (二)资源浪费严重

  山西煤炭的显著特点是:储量庞大、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面浅、容易开采。全省含煤面积多大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119个县(市、区),94个有煤炭资源。全省现有煤炭资源储量为2652亿吨,占全国的26%。有关煤炭的“数字”让我们感到光荣,而与此同时资源浪费与破坏却让人触目惊心。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开采煤炭80亿吨,消耗的资源量却高达200多亿吨。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工程输气量的一半。

  (三)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在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渣、废水、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2009年重点开采地临汾市曾被评为全球不宜居住城市之首。采矿工人的肺病患病率日益攀升,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采空区引起地表土地塌方,煤炭对地上地下水资源造成间接破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山西省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严重地质灾害面积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范围涉及1900个自然村上百万人受影响;矿井废水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总长达3753公里;全省煤矸石堆存量达11亿吨以上,每年新增5000万吨。

  (四)煤炭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近年来,不断报道的煤矿安全事故让我们触目惊心。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为了减少投入成本,许多小企业设施简陋,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2006年11月13日,由于煤矿井下黑火药燃烧引起晋中市灵石县王禹乡南山煤矿发生的煤矿重大伤亡事故,造成数人死亡。2007年3月18日,由于井下未形成矿井通风系统,造成局部瓦斯积聚达到燃烧浓度,电缆短路产生火花引燃瓦斯,苗匠煤矿井下发生特大瓦斯燃烧事故,21名遇难矿工均系一氧化碳中毒。山西煤矿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占到整个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以上。

  三、发展山西煤炭经济的应对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要确定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转变观念,探索符合山西省情,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发展战略。打破“能源立省”的传统思维,以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通过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环境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个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具有较强发展后劲和市场应变能力的煤炭工业体系。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和机制创新

  要增强自身的活力,煤炭企业就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以山西焦煤集团为例,在管理制度上推动大型企业应有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旗下的子公司与总公司之间有章可循,并不断完善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大集团管理体系。

  (三)加强山西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管理

  采取“污染集中治理制度”,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环境不能改善,就意味着无法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环保工程的规模效益和协调作用;制定排污交易制度,在控制排污量的前提下,界定环境产权,给污染者即煤炭企业以压力,可由政府发放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将一定量的排污权卖给污染者,促使污染者受到压力的同时谋求改变,从而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环境,减少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污染。

  (四)规范煤矿开采秩序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对新开设的矿井加强监管力度,对设备陈旧或是安全欠缺保障的矿区要给予帮助与扶持。同时构建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人人肩上有责任,这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多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定位一直是明确的,那就是以发展煤炭及重化工业、建设能源基地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山西的这个位置不容变动,“全国发展一盘棋”,山西最多是个“象”,要保住“国民经济”那个“帅”,“象”只能走“田”。但是,市场经济改变了原有的游戏规则,现在那个“帅”可以过“河”了,可是“象”却还在“田”里走,变成了一只傻“象”、呆“象”,这就是目前山西的经济发展现状。山西旅游资源之丰富堪称全国第一,但山西的旅游资源被利用之差,也可称全国第一。凡是知道山西的,一般说“那是个产煤的地方”,说到山西人,一般都说“煤老板”。可以说,煤代表了山西的整体形象,也毁了山西的环境价值。

  近年来,山西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但是山西煤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山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转变发展观念,从“能源立省”的陈旧模式中跳出来,以更高的视点、更宽广的视野确立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新战略,坚定不移地确立把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具有国际化、健康化、内涵化、高效化和文明化的多重特点,将山西只靠挖煤强省的模式转变为多种经济强省的新型模式,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努力谱写山西煤炭经济新型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的论文(2)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50595.html

相关内容推荐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