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龙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

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

2024-04-23 14:06:16 来源:盘龙历史网

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

  每位同学都知道,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好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呢?怎样才可以掌握这些好的学习方法呢?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仅供参考。

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

  有哪些较好的学习方法

  每读完一些内容后,要及时地回顾主要观点。记住,不要做大量标记,尤其是在回顾的时候如果没有出现这些观点,就坚决不做标记。回顾的时候可以选择散步或其它有别于你读到这些内容的场景。能在回顾的时候自行产生一个又一个的观点,是学习效果较好的表现。

  回顾也可以理解为复习,但比复习范围更广一些。一般理解的复习,是正襟危坐冥思苦想,而回顾要随意得多,散步时、闲坐时、排队时等零散时间都可以用来回顾。以我的学习经验,回顾应该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了。上学时常常在课间主动替值日生擦黑板,就是为了能在这个过程里让自己再看一遍板书,好好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东西,自觉效果非常好。

  这里提出了 “没有成功回顾就坚决不做标记” 的思路,和我们常规做法不一样。我们习惯是把 “需要记忆” 的东西标记,而这里提出的是只标记自己真正掌握了的东西。具体怎么实施因人而异,我现在正在逐步把自己的记忆内容转移到 Anki 上,可以避免这个矛盾。

  我们的记忆很依赖于情景记忆,比如在图书馆看过的东西,在同样的场景下更容易激活,而换个场景就很可能想不起来。所以我们在回顾的时候,或者再次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场景来避免这种情况,使其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大脑中。

  最后一条能在回顾的时候自行产生一个又一个的观点的要求,属于实践和创造类,是我们所有学习的终极目的。以前我总想着大脑不应该记忆太多东西,应该把需要记忆的东西放在外部存储上,比如硬盘或云端,需要时检索,而把大脑留给更具创意的事情上。现在终于意识到,所有的知识无非是神经突触的生长,只有在大量的知识密度下,才有可能使突触生长更好,更可能彼此激发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思考力。

  新的思考是需要基于现有记忆的基础上的,这是外部存储无法给予的。记在大脑里的知识就像在内存里,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放在硬盘上的话调用起来就会困难很多,甚至会忘了有过这方面的信息 —— 这算是信息时代信息过载的一个大问题罢。

  较好的学习方法

  1.测试自己

  在任何事情、任何时间,测试自己,比如多用卡片就不错。

  我们总在抨击 “考试” 这一制度。但反过来想想,除了考试,貌似也没有一个更好的对于学习技能的评估体系。都有过本来以为掌握了,实际一操作却发现完全不会,这就是测试的作用,真真实实地检测到底有没有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

  测试离不开试题,但我们已经脱离了校园,所以很难有设计良好的试题供我们选用。作为科技教的信徒,我选用电子卡片,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 Anki。把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输入到 Anki 里,然后每天跟着 Anki 的进度测试自己,效果颇赞。所以我的 Anki 库里没有导入任何一个现成的 Deck,所有的东西都是感觉自己已经理解和记住的,把 Anki 建成一个自己知识体系的记忆工具及测试库。

  关于 Anki 的深入介绍,知乎上有个专栏内容非常详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但我不建议一开始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个工具上,工具是为目的服务,最好是可以先用起来,在用的过程中再逐渐了解其更高阶的用法。

  2.知识组块化

  就像单独的一个点的思想没什么价值一样,单独一个点的知识价值也不太大。现实世界的事情很难只需要一个点的知识就能搞定的,而且单点的知识也会使我们的认知负荷。之前以为人的工作记忆能有 7 个,现在更新为 4 个,也即人的工作记忆通常最多能支持 4 件事情同步。

  把知识组块化,一方面可以方便调用,在需要提取的时候只需要提取一次,而不用从很多地方零散地提取;另一方面使用效率也会更高,更容易激发出新的想法。

  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努力把所学的东西组块化,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点。事实上,任何一门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都是组块化的。比如开车,新手开车可能手忙脚乱地想着要刹车、换挡、后视镜、转弯等,而老司机则可以把一切自动化,就因为已经把开车这一系列动作形成了一个组块。再比如我们编程的时候,新手可能需要挨个思考变量、流程、函数,老鸟只需大致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怎么下手,就是相关知识已经形成组块了。

  3.间隔练习

  这个结论对我其实挺颠覆的。我个人属于喜欢长期作战型,对任何一个课题都不愿意大量突击,而愿意分解成小块后采用蚂蚁搬家的战术慢慢消灭。所以每看到有人短时间高强度把事情搞定,总是很羡慕,同时想着这么短时间里知识之间的联系应该更紧密,掌握得也应该更扎实吧。谁料根据本结论,学习就应该是有间隔的。

  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在特定科目上它能处理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短时间大量地输入会超过大脑认知水平,就算当时记住了,也会遗忘得更快,因为大脑没有能力把超过其负荷的新知识消化并转移到长期记忆库里。

  所以更好的策略应该是把这些内容分摊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每天都学习一些。而且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体系的前后呼应,也会让自己不断地复习到前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著名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的核心就是用间隔复习对抗遗忘。

  适合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

  1.永远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用一种解决方法练习太长时间 —— 过段时间后你不过是在模仿之前的某种方法,其边界收益会越来越小。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尝试不同的问题,这会更好地教会你如何解题,以及何时运用这种技巧。书本一般不会这样设计,所以这事儿得你自己搞定。

  每次作业或测试后,一定要认真地看看那些做错的地方,确保自己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以及正确的应该怎么做,然后重做之。

  想要更高效地学习,你最好手写卡片,正面写问题,反面写答案 —— 注意,不是打字,手写比打字会建造更坚实的记忆。要是想在软件里面用的话,可以把手写的东西拍个照。

  还有一个好办法,是随机翻到书本某页,挑一个问题,在还没有热身的状态下答题,或者随机挑选不同类型的问题做测试。总的来说就是不热身直接上,这时候能搞定就说明你丫的是真的掌握了 —— 健过身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练习有多痛苦,也知道能搞定这种练习的人有多彪悍!

  2.大脑在学习和思考时有两种模式,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简单理解的话,可以把专注模式理解为有意识学习,发散模式理解为无意识学习。

  专注模式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刻意地去掌握一些技能;发散模式则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大脑在后台无意识地对各种信息进行消化重组的过程。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吧,冥思苦想得不到答案,出去散步的过程中却可能豁然开朗,就是大脑在发散模式下的运算结果。

  所以,如果有什么问题暂时解决不了,或者很烧脑地学习了一些新的概念,不妨停下来休息休息,既恢复了精力,又能给大脑充足的时间利用另外一块运算能力极强的部分工作。至于休息的方法,可以是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而我最推崇的则是运动,跑步、健身、游泳都可以,既能放松大脑又能强身健体,一举两得。

  这个技巧和第 4 点提到的间隔练习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间隔练习本意一来是给大脑充分的时间去消化信息,二来会在间隔的过程中充分回顾,把需要掌握的东西更好地固化到大脑的长期记忆库里。

  我们也可以从这里推出另一个比较实用的技巧,即把需要掌握的技能分解成很多小块来学习。一来分解成的块虽然小,却也是一组 Chunk,符合第 3 条 Chunk Your Problems 的原则;二来分成小块掌握难度会降低很多,待把各个小块基本掌握后再拼接起来比打一开始就全面掌握一个很大的知识块要容易多了;三来小块更容易在休息的时候回顾,进一步加深对其的掌握。


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相关文章:

1.最好的学习方法总结和学习方法指导

2.尖子生十大学习方法介绍

3.关于学习方法文章

4.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5.学习方法指导


本文标题:较好的学习方法介绍 - 历史解密
本文地址:www.lishi5.com/news/56151.html

相关内容推荐
标签:
与文章关键字相关的新闻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
热门图文